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时间:2012-09-07浏览:3624设置

负责人:颜波

  书:董羡

E-mailcs_postdoc@fudan.edu.cn

 

本博士后流动站是上海市首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覆盖六个学科方向,具体如下:

1. 计算机理论与前沿交叉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赖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不断拓展的前沿领域。计算机理论与前沿交叉研究方向跨越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前沿交叉两个方面。在计算机理论方面,重点研究大知识理论、深度学习(特别是因果学习)理论、模型、算法及其复杂性、可解释性、图计算算法等;在前沿交叉方面,一方面研究智能信息处理的前沿课题,包括深度学习及其应用、人工智能安全和隐私保护新技术等,另一方面研究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医学、金融和社会学等的交叉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文本与图像分析、金融信息处理、社会计算等问题。

相关研究得到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各部委和上海市以及国内相关头部企业等的资助,每年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 余篇。

2. 人机交互与协同计算

人机交互与协同计算(HCC,Human-Centered Computing)是一个跨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它 “以人为中心”,采用计算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信息社会中人类的群体、组织和社会关系,构建所处的物理、混合和虚拟的先进计算环境。作为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的十三个一级研究分支之一,HCC研究领域涵盖人机交互、协同与社会计算、普适与移动计算计算等。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以人为中心的计算向着以人为中心的智能计算演进,聚焦在通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构建人-机-物-环境相融合的通用人工智能算法、系统与服务,为人赋能、与人协作。

人机交互与协同计算学科方向下辖四个实验室:

1)协同信息与系统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1)人+ 协同(CSCW与社会计算、群智协同计算、人机协同);2)人+ 智能(推荐系统、深度文本分析、大模型技术LLM4Community、LLM4Good等)。

2)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实验室:研究人机交互的通用人工智能算法与系统(Human-Centered AGI):1) Wearable AGI, Interactive AGI (可穿戴-交互式通用人工智能系统);2) AI Computing Systems (AI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LLM大模型、分布式大模型训练框架、深度学习编译器。

3Web与服务计算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服务与云计算、业务流程管理、服务与流程协同等。

4)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电子商务交易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人才培养基地。

方向拥有复旦大学社会计算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要研究机构,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973 课题、863 课题、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和大量合作企业项目(京东、上海申通地铁、华为、日立电梯)等。在CSCW、CHI、UbiComp、WWW、NeurIPS、SIGIR、ICWS、ICSOC、GROUP、SDM、CIKM、NDSS、IEEE TPDS、IEEE TKDE、ACM TOIS 等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应用系统和平台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能源信息、智慧司法、智慧教育、智能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获得了多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3. 人工智能

上世纪70 年代,复旦大学在国内率先启动了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随后即开始了人工智能(AI)的研究。吴立徳先生作为主要创立者,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开启了 AI 两个重要方向的研究,即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 经过 40 多年发展,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目前有一大批教授在从事AI 相关的科研工作,在 AI 相关领域的顶级国际期刊及会议上发表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产生了多篇 ESI 高被引学术论文,在计算机科学研究机构排名榜单 CSRankings 中,复旦大学在 AI 方向近五年(2018--2022)全球排名第16 位,2021--2022 年全球排名第14 位。

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重要应用需求,学科团队积极开展AI基础理论以及AI for Science相关研究,重点开发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满足实际应用的关键技术,选择视频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服务机器人、数字图像智能再生、生物特征识别、医学影像诊断等应用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系统研制,相关系统在国家关键部门及核心区域进行了部署,成果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在产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科团队十分重视科研基地建设,目前拥有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智能视觉计算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教委)和上海视频技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

4. 大数据与数据科学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大数据与数据科学方向是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方向依托于复旦大学在数据库领域多年的研究历史,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研究团队,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SIGMOD、VLDB、ICDE、CCS 等本领域的权威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国防预研等国家项目,并和IBM、微软、SAP、EMC、Google、Baidu、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3 年本方向建立了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内第一个省部级的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本方向是以解决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管理、访问、分析和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数据科学、海量数据处理平台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复杂结构数据的管理和挖掘方法、非结构数据的管理技术、大规模知识图谱技术、数据驱动安全和数据技术及其应用、工业大数据。

5. 智能化软件工程与系统

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改变了软件开发、维护、部署与运行的方式,由此带来了系统软件以及软件架构、软件开发与运维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其主要特征就是云化和智能化。与此同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正在软件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变更,“软件定义一切”正在成为现实。

本方向面向云计算以及万物互联时代的智能化软件开发、运维和系统支撑的需要,从软件工程、系统软件、软件应用、数字化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方向内包含复旦大学软件工程实验室、复旦大学并行处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包括软件智能化开发与运维、开源软件社区及供应链治理、智能汽车基础软件及开发工具、新型智能化系统软件等。

本方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863 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并多次获得包含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最佳论文在内的各种优秀论文奖。在计算机领域公认的国际专业排名 CSRanking 上,复旦大学软件工程近五年排名全球第 6、国内第3。与此同时,本方向与华为、荣耀、阿里、腾讯、字节、蚂蚁、国汽智联等企业保持长期合作,软件工具、平台及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多家大型企业得到应用。

6.智能网络与系统

智能网络与系统方向具有悠久历史,本方向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培养青年梯队等手段建立起了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团队重点开展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研究,并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新型融合通信、云原生系统等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和优势,相关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团队与阿里云、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本方向在OSDI、IEEE  JSAC、IEEE INFOCOM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并多次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本方向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包括: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人机物融合通信、云原生系统、软件可靠性、人工智能在网络中的应用等。

 

本专业领域内的主要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雁秋、冯瑞、傅晓明、高跃、顾宁、韩伟力、黄萱菁、姜育刚、金城、李伟、卢暾、路红、牛军钰、彭鑫、邱锡鹏、尚笠、沈一帆、孙未未、汪卫、王鹏、王晓阳、王新、危辉、邬江兴、吴俊、肖仰华、熊赟、薛向阳、颜波、杨夙、杨卫东、张军平、张亮、张奇、张为华、张文强、张玥杰、赵进、赵文耘、周水庚、周向东、周扬帆等


返回原图
/